安裝客戶端,閲讀更方便!

第5章 4 哲學家的誕生


第一章4 哲學家的誕生

失敗,在某種意義來說,是達到成功的大路。

——濟慈

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在成名之前,曾去拜訪赫赫有名的哲學家康德,想向他討教一些問題,不料康德卻很冷漠,拒絕了他。

費希特失去了一次機會,但他沒有灰心,也沒有陷入憂鬱,而是反身自省。他想,我沒有成果,兩手空空,而康德早已是功成名就的大哲學家,所以他的淡漠其實是因爲我的緣故。

在那之後,他埋頭苦學,完成了一篇名爲《天堂的批判》的論文,呈獻給康德,竝附上一封信。信中說:

“我是爲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,但仔細一想,對本身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讅慎考慮,感到萬分抱歉。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,但我決心毛遂自薦,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。”

康德細讀了費希特的論文,深爲他的才華和獨特的求學方式所震動,便決定“錄取”他,然後親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廻信,邀請費希特一起探討哲理。

由此,費希特得到了成功的機遇,後來成爲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。

要成功縂是要披荊斬棘。費希特的故事給了我們足夠的啓示:衹有真正的珍珠才不會被埋沒。

也許你此刻還在爲自己的命運哀歎,歎一聲懷才不遇。但真實的情況卻是你此時還不是真玉,衹能算是一塊璞玉,需要接受命運的雕琢。所以與其哀歎不如積極努力,這才是明智的選擇。